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黑井,產井鹽的重鎮

黑井鎮是雲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,位於祿豐縣西北部玉碧山下,地處「曲徑高山險,山巒欲接天,萬山相對峙,一水送溪煙」的龍川江兩側。1957年以前,黑井鎮曾是鹽興縣的縣城所在地,以後劃歸廣通縣,後來又和廣通縣一同併入祿豐縣。

  在古代,黑井是雲南幾大鹽產地之一,所產的鹽質高味正、滲透力極強,有「兩迤名高第一泉」的美譽。黑井的鹽稅在明清時期「課甲兩迤」來不得,是雲南省的納稅大戶。暢銷各地的黑井鹽,給黑井的發展乃至輝煌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。當時的黑井,不但經濟發達,而且文化昌盛,僅清康熙到光緒年間,就有8人中進。元明清三代,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,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、文筆塔5座,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。 如今的黑井雖成為祿豐縣管轄下的一個小鎮,但鎮上還有文廟、節孝總坊、諸天寺、飛來寺、五馬橋、黑井文筆塔、擺衣漢文筆塔等古建築;還有一塊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、六尊古墓翁仲,幾條青石板鋪成的古老街道和幾幢古色古香的走馬轉角樓;以及一座日產20噸食鹽的現代化鹽廠。

  黑井文廟始建於明代,大成殿通面闊15.4米,通進深17.2米,高12米,單簷歇山頂。前簷由六層象鼻鳳頭斗拱支撐。東西牆基石壁須彌座上有浮雕6幅,其中「九獅戲珠」圖,構思尤為別緻。廟內的太平石牌坊四柱三門,高5.7米,寬9米,須彌座上四獅護基、四鼓拱衛,頗為壯觀。

  節孝總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(1901),高6米,寬7.4米,四柱三門,為石質榫鉚結構。石牌坊的三門之上鑲有大理石,中門書「節孝總坊」四字,左門書「霜筠」,右門書「雪操」。三道門的橫樑上均飾有浮雕,中為四龍搶寶,左為四個鰲魚緊護卯眼。三門橫樑之上立有12個石闕,石闕正中有一五龍棒聖牌位,上書「聖旨旌表」。石闕由三層龍頭象鼻斗拱組成。三層斗拱共有68個龍頭、54個別象恰6飯爸洌裼小芭@芍薄Ⅰ按笏錘亍薄Ⅰ岸男Ⅰ薄Ⅰ疤粕【薄Ⅰ鞍訟曬!鋇韌及浮8門品晃蘼鄞庸婺:突萊潭瓤矗際竊頗仙偌氖品弧?

  諸天寺位於玉壁山西麓龍川江東岸,始建於明崇禎十年(1637年),寺內懸掛有康熙御筆「柳露垂雲」匾,乾隆年間的「慈航普渡」匾,道光年間的「心印蒼穹」匾。大殿的佛座上還有三組明代的透雕花磚,花磚上雕有「鶴叼小魚」、「蜂戲牡丹」、「雙鼠品桃」、「雙羊相依」、「天馬行空」、「玉兔奔馳」等圖案。 飛來寺修建在龍川江西岸、金泉山的懸崖上,與諸天寺隔江相望,地勢十分險要。寺始建於明代,是一所佛道合一的寺廟。

  黑井文筆塔坐落在黑井鎮南1.5公里擺衣漢村的田中,為正方形九級密簷石塔,高14.5米,基座邊長5.27米。塔基用大條石砌成,座高3.2米。塔的週身由許多小條石砌成,正北有一拱門可入塔內。該塔無塔剎,頂上有一鐵鍋覆蓋。正北第三層開始有龕,第八層龕中有一亭閣。塔始建於清道光年間,相傳建塔之地原有擺依(傣族)居住,他們搬遷後,漢人繼而居之,故名擺衣漢。

  萬春山真覺禪寺是黑井規模大、年代較古老的一所寺院,現寺廟已毀,僅剩下一塊刻於元代至元六年(1340)的「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」。該碑的碑文刻在一塊天然的紅砂石上,故俗稱「天生碑」。碑文由雲南中書省參知政事李源道撰,字為威楚鹽使司提出舉完者禿(蒙古族)所書。史稱其文「古樸不佻」,「字法亦甚端楷」,是研究黑井元代鹽業及佛教傳入,興建佛宇的珍貴史料。


交通
黑井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祿豐縣。乘坐昆明到攀枝花7:40分的普客列車,中午12:40到達黑井車站。下了火車,才知道離黑井鎮還有5公里。與拉人去鎮上的馬車討價還價:如果我們隨他的車去住宿,7個人3元錢(如果不隨他住店,就是1個人1元錢)。

住宿
家庭旅館比較多,一般是5-15元/床位。目前鎮上最高檔的旅館是武家大院,30-180元/床位。

特色飲食、特產

黑井的小街上,連有小拇指粗的瓜尖都那麼嫩,實在好吃;韭菜炒石榴花,石榴花香干香干香的;*肉乾巴,做得也不錯,不很鹹,但是很香,十分爽口;乾巴菌也是不可錯過的美味,鹽鍋肉和灰豆腐同樣有名。
特產:黑井鹽是這裡的特產,還有很便宜的雞棕、青頭菌等野山菌。
返回列表